工程師在對即將交付的機器人產品進行檢查。
9月8日上午10時,武漢中設機器人公司播送喇叭里按時響起了工間歇息的音樂。
出產車間內,33歲的機器人調試工程師朱慶鋒昂首望了望喇叭,又持續(xù)靜心經過控制器操作機械臂。他說,3天后,14臺機器人將發(fā)往四川一家新能源轎車廠,得抓緊時間調試好。
在技術部辦公室,10余名仿真工程師正在電腦前緊張繁忙。走廊奪目處,一面本年4月份豎起來的白板上寫得滿滿當當,記錄著26個在產項目進展。
武漢中設機器人公司創(chuàng)始人、經營部長梅朝方告訴長江日報記者:“2022年,企業(yè)產量在2020年的基礎上完結翻番。而現在依據手頭訂單,本年的增幅將達到15%。”
隨叫隨到的貼身服務換來客戶接連不斷
連日來,坐落蔡甸經濟開發(fā)區(qū)的武漢中設機器人公司接待了一撥接一撥客戶,僅9月7日一天,就有三撥客戶到訪,其間兩批來自海外。
作為工業(yè)機器人體系集成商,武漢中設機器人公司專注為整車廠及零部件廠定制無人焊接出產線。
每年8月12日至20日,是中設機器人的“高溫假”。而在本年的“高溫假”,36歲的項目經理葉銳卻分外繁忙。“其時負責服務江夏區(qū)流芳、廟山的兩家工廠項目改造,在兩家公司之間一天至少要來回跑3趟,隨時處理客戶提出的問題,最多的一天跑了5趟。”葉銳笑著說道,前段時間,不是在開車的路上,就是在項目現場,有時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
葉銳的繁忙源于公司一項堅持至今的規(guī)矩:只需客戶需求,必須隨叫隨到。
2013年,武漢轎車工業(yè)迎來新一輪開展黃金期,國內外轎車零部件企業(yè)紛紛在漢設廠。其時在廣州一家機器人公司作業(yè)的梅朝方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機遇,和別的6位年輕人在漢成立了機器人公司。
“其時,咱們手機都是24小時開機,只需客戶有需求,即便時間再晚、間隔再遠,也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經營經理辛陽陽回憶,2016年冬天的一天清晨1點,一家坐落東西湖的轎車零部件工廠機器人焊槍出現毛病,他連夜從漢南趕赴客戶工廠。“從清晨3點作業(yè)到下午兩點,直到毛病處理后測試合格,咱們才離開。”辛陽陽至今記得,其時手凍得通紅,衣服卻被汗水濕透。
靠著這項隨叫隨到的貼身服務,為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積累了良好的客戶口碑。
本年以來,中設機器人參加了不少轎車零部件企業(yè)智能化出產線改造,以習慣新能源轎車整車廠出產要求,而中設機器人的服務讓他們的客戶接連不斷。
完結國產焊接機器人在出產線上大規(guī)模使用
近日,武漢中設機器人公司為江夏一轎車零部件廠定制的無人化焊接出產線正式投產,工業(yè)機器人多達37臺,從取件、轉移,到焊接、圖像視覺檢測,完結了焊接工序全流程無人化作業(yè)。
“開始咱們主要是建機器人作業(yè)站,一個作業(yè)站或許只要一臺或兩臺機械臂,替代人工完結重復固定的工序。”辛陽陽介紹,2017年,公司接到了第一條智能出產線訂單,為了熟悉出產的工藝及流程,研制人員在客戶車間里一待就是3個月,終于成功完結了智能出產線的自主研制。隨后,中設機器人又成功完結了一條由國產機器人組成的大型柔性化焊接出產線訂單,完結了國產焊接機器人在出產線上大規(guī)模使用。
一系列智能出產線的成功研制,讓中設機器人步入開展快車道。公司又成立了工業(yè)智能研制中心,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運用到工業(yè)機器人領域。“現在,咱們已經把工業(yè)機器人體系集成作為高度定制化產品,客戶需求什么,咱們就開發(fā)什么。”梅朝方表示。
本年6月,歷時一年多開發(fā)的柔性化螺母智能焊接體系,在光谷一家轎車零部件工廠完結調試,現已成功完結量產。
“以前這個工序由焊工完結,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梅朝方介紹,依據客戶需求,公司開發(fā)的這個新體系,可主動將加工件送到出產線上,攝像頭感應到螺母后,由焊槍主動完結焊接,可兼容60余種標準的螺母或螺釘,每5秒可焊接出兩個合格件。制品件經視覺攝像頭檢測合格后,又按不同標準主動送至寄存區(qū)域。目前,該設備已請求發(fā)明專利。
如今,新能源轎車需求旺盛,中設機器人加大產品研制力度和技術儲備,研制投入從年銷售額的5%提升到7%,近年來獲專利60余項,其間發(fā)明專利20余項。